《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宋杰 | 全国两会报道
今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戴立益提交了一份《关于深入推进中小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的提案》。
(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戴立益 受访者供图)
戴立益认为,好奇心、责任感、毅力对学生的成绩具有积极的影响,而抗压力、情绪控制能力和交往能力更多的与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相关。社会与情感能力在促进人适应社会快速发展、获得事业成功和人生幸福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它是可培养的,但在学校教育中未得到足够重视,培养体系和路径也不完善"。对此,他建议深入推进中小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
关于社会与情感能力如何对学生产生影响和学生的社会与情感能力如何培养,国内外已有多项研究开展了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多数学校有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方面的办学理念和内容要求,但有系统规划的却并不很多。
戴立益说,调查发现,学校的课程教学依然是学科知识学习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与系统的知识教学相比,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培养举措是零散的、不系统的,学生能力的培养尚未在德智体美劳五育课程间实现有机融合,也很少有区域或学校设置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的专门课程,而课程的设置与缺乏可参照的科学的社会与情感能力发展标准有很大关系。
"一方面是教师自身的社会与情感能力发展水平不足,这会造成教学焦虑、压抑自己、漠视学生和职业倦怠等问题;另一方面,教师针对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的教学实践技能欠缺。" 戴立益分析认为。
现阶段,深入推进中小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培养应该是特别紧迫的工作,需要顶层设计、系统推进,为此,戴立益提出了四方面建议:
第一,政策层面要明确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的重要价值和实施要求。应将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纳入我国的教育体系,将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作为落实发展素质教育有关政策的重要内容和抓手。探索制定框架标准,并促进其与战略、政策计划和评价实践挂钩。具体来说,包括制定中国特色的社会与情感能力框架内容,制定不同层次、不同学段的社会与情感能力发展标准。
第二,推进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的课程建构:从零散到整体,推进整体融合。包括三条具体路径,一是以课程纲要为统领,推进社会与情感能力专门课程的实施;二是推进跨学科课程的统整,增强课程的实效性;三是将社会与情感能力融入"五育"学科课程,开发各学科课程教学资源。
第三,促进教师提升,重视职前和在职教师自身能力及教学技能的拓展。首先要为教师自身社会与情感能力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其次,针对职前教师培养,改革师范生培养方案,设立社会与情感能力教学技能必修课程;再次,完善教师培训体系,系统性、专题化培养在职教师的社会与情感能力教学技能。
第四,深化评价改革,推动社会与情感能力评估融入政策、实践和评价体系。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发展要成为教育评价各领域改革的重点关切,通过社会与情感能力的科学测量与评估来支持最佳教学,促进评价超越工具价值,形成与政策和实践有机结合的状态。
责编 | 孙庭阳
版权所有:文林影视 QQ:373363317 E-mail:373363317 @qq.com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中山四路81号二栋二楼 渝ICP备13001765号-1 Powered by 重庆网站建设
您是本站 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