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胡
[èr hú二胡,北方的民间乐器。始于唐代,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最早发源于我国古代北部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那时叫“奚琴”。在过去它主要流行于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又称为南胡。二胡是我国独具魅力的拉弦乐器。它既能表现深沉、凄惨的内容,也能描绘气势壮观的意境,音色接近人声,具有很高的情感表现力。
1发展历程
乐器历史到了宋代,又将胡琴取名为“嵇琴”。宋代末学者陈元靓在《事林广记》中这样记载:嵇琴本嵇康所制,故名“嵇琴”。后来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又记载“马尾胡琴随汉东,曲声犹自怨单于。弯弓莫射去中雁,归雁如今不寄出。”说明在北宋时已有了马尾的胡琴。 坐姿
1、身体中线左斜,使重心落到了人体的左侧。
2、两肩高低悬殊,通常是左肩高、右肩低。
3、过份地踮左脚,甚至左脚掌完全悬离地面。
4、过于低头,使观众只能看到演奏者的头顶心。
持弓
1、持弓位置过于靠近弓头或过于靠近中弓。
2、弓子过于深入虎口底部,使弓子掐死在虎口中,不能灵活运动。
3、持弓时手指过于向下“耷拉”,使弓杆紧压琴筒磨擦,弓毛反而离开琴筒向上偏移。
4、演奏外弦时,中指和无名指从弓杆与弓毛之间拿出来,到演奏内弦时再伸进去。 5、持弓时拇指的位置不正确。
6、持弓时中指过于伸入弓杆与弓毛之间,使它里外都用不上劲。
7、握弓过紧,致使食指根部、拇指第一关节内侧、以及中指第一关节外侧磨出了厚厚的老茧,有人误认为这是“功夫”,而实际是持弓方法上的错误。
8、拉二胡时,弓不可向上翘起,这样会导致音色不好。
持琴
1、琴筒错误地放于左腿中间,而不是放在左腿根部靠紧小腹的位置上。
2、琴杆过于左斜或右斜;过于前倾或内收。
3、第一把位时左手虎口离千斤过远。
4、左臂缺乏应有的支撑力,靠虎口夹紧而吊挂于琴杆之上。
5、拇指下弯勾住琴杆。
6、持琴时左手掌心贴近琴杆,手指“躺”倒按弦。
7、手指关节过分弯曲,以手指的尖端(甚至用指甲)触弦。 8、手指关节反弯,尤其是中指、无名指和小指的第一关节。
9、手指(尤其是无名指和小指)不是从弦的正面(从弦向琴杆方向)按弦,而是从弦的外侧(从弦向身体方向)按弦,以致只按实了外弦,内弦却处于虚按状态,常常因此而出现狼音。
10、演奏时始终让手指“悬”在音位的上方,不能放松。
11、当一个手指按在弦上时,其下面的手指蜷曲在掌心中。
12、持琴时大臂过分抬高,使左臂处于紧张而不自然的状态。
要点
一个二胡演奏者,掌握音准是至关重要的。那么,业余自学二胡的朋友在无人指点的情况下,如何才能过好音准关呢?我的体会是:
(一)要培养自己敏锐的、能够辨别各种音程、音高感觉的“音乐耳朵”。为此,必需加强视唱练耳的训练,提高辨音的能力,多接触一些固定音高的乐器(如钢琴、手风琴、扬琴等)来配合训练。平时多听音乐。 (二)习奏前要认真校对好内外弦的音准。在校音时,音量放开,拉全弓,使弦、琴码、琴皮通过琴筒的共鸣,发出合乎二 胡音响规则的振动频率。不可轻浮、急躁、碎弓式地无规则地校音(当然舞台上例外。但也要迅速、巧妙地运用自然泛音或内外弦的同音来校对)。音校准后,左手 应弹性地压压琴弦(尤其是刚换的新弦),以防止演奏中途再跑弦。切忌患“恐惧症”一边演奏一边担心音不准。这样既影响演奏情绪,也会造成耳朵对音的错觉。
(三)加强各调练习曲的训练。有的自学者只重视D调(1——5弦)练习曲的练习,一旦转其它的调音准就成问题了。因此,要加强各种调的音阶、琶音、换把等练习曲的训练,使习惯于半音的中指与无名指,锻炼成既能按准半音又能按准全音;从有意识的练习,到无意识的自然演奏。
(四)乐曲和练习曲的训练,按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好时间上的分配。譬如,当精力充沛,有饱满的练琴情绪,同时又有解 决某乐段因技巧而引起音不准现象的信心,这时就可用大部分的时间来训练它。反之,情绪不佳,或者练琴时间过长已感疲劳,就不能单纯为了音准去训练较枯燥的 某乐段。
(五)双手配合对掌握音准具有重要意义。左右两手是个统一体,两者在训练和掌握音准时应互为作用。如果只注重左手训练,偏废右手的弓法训练,忽略双手配合,也会导致音不准。
(六)对快速难度较大的乐段,要采取各个击破的慢练手法。慢练,是为了更好地拉准每个音符,并逐步达到原速度要求的 极好的训练方法。但慢练,绝非是漫不经心地拉,而是由开始的“慢”到最后的“快”,有目的的过渡练习法。有的自学者,为使别人不易察觉,音不准的地方,便 盲目加快速度。这种从思想上降低对音准的要求,对二胡演奏极为有害。
(七)自学者有条件的话,要尽可能多参加一些集体性练乐活动,如重奏、齐奏、合奏,给歌唱演员伴奏等。这样能加强乐感,丰富音乐想象力,增强对音乐的立体感,对训练和掌握音准极有好处。
(八)每当演奏到高八位和缓慢的地方,要将心胸气息适当上提。心胸气息,是指习奏者的呼吸系统的功能作用。将心胸气息适当上体,并保持其稳固性,对发音准确具有一定的把握性。
(九)自学者不要遇到高八位和较难的乐段或初次登台演奏,心里就紧张害怕。这样会使肌肉僵硬,阻碍各关节的协调运动,平时能拉准的音,此刻都会因紧张而毛病百出。 (十)苦练加巧练、持之以恒。有些自学者,每当习奏中出现音准问题,不是怨琴不理想,就是“性急喝热粥”,漫无目的地埋头练那些一时不易掌握的乐段。结果不仅得不到训练音准的最佳效果,反而越练越糊涂,越拉越糟糕,音准更成问题。严重的还会失去拉好二胡的信心。
总之,只要自学者的训练有方,不仅用双手练,而且还要用耳辨,用脑想,持之以恒地用心苦练、巧练,日后音准的掌握就能达到驾轻就熟的境地,从而把全部心思放在情感的表现上去。
2历史起源
据《中国文化史三百题》提供资料:宋代是外来乐器与中原文化融合发展的第二阶段。 宋元明清时期,随着戏曲、曲艺的发展,民间乐器随着“勾栏”“瓦舍”的兴起而发展了自己的伴奏乐器。其中最主要的乐器是源自蒙古、西域的马尾胡琴(又称二弦琴),经与前朝留下的嵇琴、轧筝融合,创制出新颖的胡琴。这一乐器充分标志中国弓弦乐器走向成熟。
3构造
九个部分
二胡的构造比较简单,由九个主要部分组成:琴筒、琴杆、琴皮、弦轴、琴弦、弓杆、千斤、琴码和弓毛。其功能分别介绍如下: 琴筒
是二胡的重要部分,这通过弓的推拉运动,擦弦后振动琴皮发音的共鸣体。琴筒的质地和形状对音量和音质有直接影响。一般用紫檀木或红木制作。形状有六角形、八角形、圆形、前八角后圆形等,常用的是六角形。琴筒后面镶嵌着一个音窗(一般为雕木花窗),不仅对琴筒起了装饰作用,而且对发音、传音和滤音有一定的好处。
琴筒
琴筒是二胡的共鸣筒,一般用乌木,红木制成(紫檀木很少),也有用花梨木或竹子做的,七十年代并开始使用低发泡(ABS)材料模压成型。其形状主要为六方形,长13厘米,前口直径(对边)8.8厘米。有些地区则制成圆形或八方形。筒腰略细,筒后口敞口或装置开有各种式样花孔的音窗。琴筒起扩大和渲染琴弦振动的作用。 琴皮
琴皮
琴筒前口蒙皮,叫琴皮,也叫琴膜,它是二胡发声的重要装置。一般是莽皮,蛇皮是最低级的二胡琴皮。蛇皮鳞纹细密,纹路排列规则,并富有韧性,但质地较薄。音质易受气候、室温等因素的影响。蟒皮鳞纹粗而平整,色彩对比协调,厚度适宜而有弹性,不易受虫蛀,发育共鸣较好。蟒皮又以肛门一带地方的最为理想,这个地方的蟒皮适应性广、发音浑厚圆润,并且性能稳定。新买的二胡无论是蛇皮的还是蟒皮的,发音往往空而带沙,并且把住上下端的音量悬殊较大。这是琴皮振动还不够协调的缘故,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拉奏后,琴皮的振动才有可能逐渐变为常态。 它是二胡重要的发音体,也是振源的关键,对音质和音量有着直接的影响。蟒皮的鳞片越大,音色越好。 琴杆
它是二胡的支柱,亦是躯干。不仅起着上连下接的支撑作用,而且对整体振动发音也有一定的影响。制作琴杆的材料有些檀木(现在已经很少了)、乌木或红木。一般用乌木较多。乌木价廉物美,具有一定的抗拉性。是支撑琴弦、供按弦操作的重要支柱。全长81厘米,直径约为0.55寸。 顶端为琴头,上部装有两个弦轴,下端插入琴筒。琴头呈弯脖形,也有雕刻成龙头或其他形状的。 衡量一把二胡的发音纯净与否与琴杆材料的选择有很大关系,通常把红木视为上品,乌木的也不错,其它木
二胡
材的就要逊色一等了。 选择时除了要仔细辨别琴杆的制作材料外,还要兼顾到质地紧密、木射线细密而均匀、无节、无疤,无明显裂痕,有一定光亮度等。 琴轴
共有上下两个(又名琴轸),起调整音高的作用,上轴缚胶内弦,下轴缚绞外弦。琴轴有木质轴和机械轴两种,两者各有利弊。木质轴调音后稳定,不易跑弦走音,但因时紧时松,给调弦带来困难。机械轴调弦快而自如,音准也好,若制作质量没有完全过关,时而会出现松动、滑动等现象,容易导致跑弦走音。 琴弦
是琴的发音体之一,也是二胡的声源体之一。其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发音效果。琴弦有两种:一种是金属弦,具有拉力 好,音质好,音准好和灵敏度高等特点,又分铝质弦和银质弦两种,银质弦最佳;另一种是丝弦,它发出的音比金属弦柔和细腻,但位力差,音准差而且容易断弦, 且易变音。大多采用金属弦。
弓子
弓子由弓杆和弓毛构成,全长76 厘米,弓杆是支撑弓毛的支架,长度2.4尺,用江苇竹(又名幼竹)制作,两端烘烤出弯来,系上马尾,竹子粗的一端在弓的尾部,马尾夹置于两弦之间,用以摩擦琴弦发音。 弓毛多为马尾,也有用尼龙丝仿制的。有些简易二胡是用尼龙线来代替弓毛,这种音响效果较差。
衡量弓毛能否经久耐磨,主要看弓毛是否排列得整齐平展,长度一致,粗细均匀。好的弓毛要求无断头、无纤柔、无蓬乱缠绞等。选择弓杆要注意长度符合标准,还要兼顾到质地坚实、老化、粗细协调、匀称、中段不呈弧形,与弓毛相互平行等情况。这样的弓子弹性适中,操纵顺手,易于控制。 有的初学者把京胡的弓子拿来换在二胡上,这是不合适的。京胡弓子一般都较短,在二胡上拉奏没有回旋余地,是不符合二胡演奏需要的。
市面上出售的中高档二胡的弓子多为松紧调节弓,它是在持弓一端装有机械螺旋装置,可根据演奏需要把弓毛调节到合适的松紧程度。但不可调得过松过紧,过松使弓子失去了应有的弹性,不易于操作;过紧则发音生硬,缺乏含蓄内在的成份,同时还容易使弓杆变形。 千斤
又称千金,对二胡琴弦起固定和切弦作用。对音准也有一定的影响。它是用棉线、丝线、有机玻璃、塑料等材料制成。其形式多种多样,有固定千斤、线绕千斤、金属千斤等。较常用的是线绕千斤。
千斤
是琴弦与琴皮之间振动的媒介体,对发音有重要作用。它采用的材料有木、竹、金属和纸等,常用的有木松节马、枫木马。木松节马木质柔软,发音圆润、淳厚,枫木马软硬适中,发音柔和、噪音少。J琴托:是琴身的底托,起着装饰、稳定琴身的作用。有的二胡琴托还装有可调底托,用尼龙扣调节,演奏时更为方便。 琴马虽小,但它却是联结琴皮琴弦的枢纽。它的作用是把弦的振动传导到蟒皮上。因此,琴马的选料、形状以及在琴皮上的安放位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二胡的音质。
琴码
为了求得二胡声音的改善,发音沙哑的二胡采用纸马(即用牛皮纸或其它硬纸卷成严实的简状),声音就要显得 柔和一些:发音沉闷的二胡改用竹马,就可使声音变得较为响亮,适合演奏活泼轻快的曲调,发音单调的二胡采用金属弹簧马,就可使发音变得较有共鸣。 音垫
琴码的下面,还须在琴弦与皮膜之间塞一小块用绒布或 毡子做的叫做 音垫,它能解决二胡的“狼音”,消除二胡的空旷音,使之集中、丰满,制音垫的薄厚、大小要适中,过厚则影响音量,过薄则不起作用,作成音垫的材料常有白色 海绵、呢子、羊绒、棉布、麂皮、绒布等,用的最广泛的是海绵和呢子,效果最好的是天然麂皮,不能小看了它,它还有能快速的改变音色的本事:它贴近琴码,音 色就很润,同时要失去一部分音量;远离琴码,音色就会变的 亮,要根据曲子需要调整。 音响来源
二胡的声源来自于琴弦的振动。
过去二胡大多用丝弦,由于丝弦具有伸缩性大、寿命短、发音不够清
琴皮
越细腻等缺点,它已逐渐被钢弦所淘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钢丝弦使用日益普遍。配套的二胡钢弦应是一粗一细,粗的一根称作内弦(也叫老弦),细的一根称作外弦(也叫子弦)。内外弦分别系在相应的琴轴上,一般是先上内弦,再上外弦。选购琴弦一定要注意配套,不可两根弦都为内弦或外弦,弦径也不可悬差过大,更不可用其它弹拨乐器的琴弦来代替二胡弦。 松香作用
松香的作用是增大弓毛对琴弦的摩擦。以经过提炼的透明色块状松香为最好,油松上分泌凝固成的天然结晶松脂也可代用。
松香
民间流行的打松香方法是:事先将一竹片劈一裂缝,接着把松香夹于当中。然后用火点燃竹片,使松香烫化后滴在琴筒上。这种方法称为"烫香"。烫香对于拉奏虽然较为方便、省事,但有碍于某些运弓技法的性能发挥,同时琴筒琴皮也显得不够清洁。 形制
二胡和其他弓弦乐器的构造基本相同,分为琴杆、琴筒、琴轴、及琴弓等部件。除琴弓为竹制外,其他部件均为木制。琴筒主要分圆八角和方六角两种,此外还有扁圆筒、圆筒等形制。二胡琴筒一侧蒙有蟒皮,这与中胡、高胡相同,而板胡琴筒是用椰子壳制作的,一侧则用木版粘住。京胡几个部件都是用竹子制成的(琴轴为木制),但其琴筒一侧是用蛇皮蒙制的。几种乐器的尺寸属中胡最大,其次为二胡、板胡、高胡、京胡。 木料
从木料上说,上上品当然是高密度的红木了。紫檀木、花梨木、酸枝、乌木、鸡翅木均可,其中紫檀木最上。次之为乌杨或新木,其他杂木制作的二胡只可作为初学练习之用。
皮膜
二胡筒上的皮膜均为蟒皮,以色泽鲜艳分明,鳞纹均匀,光滑带有油性、薄厚适中为上品。蟒皮的薄厚和蒙的松紧对二胡的 音色影响很大,过厚则振动迟钝,过薄则声音单薄易出噪音;蒙得过紧则声音尖硬,蒙得偏松则声音迟钝易塌陷。一般来讲用新蟒皮蒙琴筒偏紧一点为好,开始用时 在皮面上抹一点植物油,拉完琴后琴马压在皮上不要松弦,经过两三个月的拉奏,琴皮的张力就可达到松紧适中。这时,需备一截与琴筒横面一般长的铅笔,在用完 琴后架在弦下面以减轻琴马对皮膜的压力,保持皮膜的最佳张力状态。还有,如在南方购琴到北方使用,要选择皮面张力偏松的;在北方购琴到南方使用,要选择皮 面张力偏紧的,我国北方气候干燥,南方气候潮湿,皮膜受气候的影响会产生很大的变化。
琴杆
琴杆是二胡的支撑体,要随琴弦重大拉力,木质一定要好,要用完整的木料镟成,中间不可有疖,更不能拼接,否则,容易 变形断裂。琴杆过去都是圆形,随着钢丝弦的普遍使用,琴弦拉力增大,普遍改为能抗弯的扁圆形,横截面好像鹌鹑蛋的形状。琴杆标准长度一般为830毫米,过 长琴杆易弯,过短则弦的张力不够,影响音色。
琴轴
琴轴有全木轴,涡轮式机械轴,和螺杆式机械轴三种。一般业余学琴多用机械轴,它的优点是调弦方便,不易跑弦,但在选购时要检查制作是否精密,使用中要适当点一点儿缝纫机油,避免受潮锈蚀溢扣跑弦等问题。
弓子
二胡弓子是由弓杆与弓毛组成的,弓杆是用竹子烤制而成,弓毛为一绺马尾,从弓尖弧形小弯中通向弓根系在鱼尾处,弓鱼 一般由有机玻璃或兽骨制成,固定在弓尾螺丝上用于调节马尾松紧,整个弓杆呈浅马鞍型。弓子是二胡演奏发音的关键工具,它的质量对于演奏的影响极大,弓杆的 粗细、轻重、长短虽各有所好,但都不可过分,过轻过细则绵软无力;过粗过重则笨拙、音噪;过长则不好控制;过短则影响长音演奏,因此,一般以850毫米左 右为宜,用料有老红竹、江苇竹和凤眼竹,以节少、粗细均匀为上品,弓尖和弓根的弯度要适中,弯度过大则难以控制;弯度过小则影响握弓手指的灵活。弓毛以白 马尾为上品。选择琴弓除了要注意前面讲的问题外,还要看马尾梳得是否整齐,与鱼尾连接外捆扎得是否牢固,不少新购的琴弓用不多久就因马尾 松脱无法使用,就是在选购琴弓时没有注意这个问题。另外,在使用时要随着气候的变化及时调整马尾的松紧,用完后要将鱼尾螺丝拧松以保持弓杆的良好状态。马 尾一沾油脂就擦不上松香,切不可用手摸马尾,以保持弓毛的洁净。松香须用特制的胡琴松香或小提琴松香擦在弓毛上,不可将松香烫在琴筒上,这样做易出噪音,拉起琴来松香沫飞溅沾在弦上和琴杆上影响换把和高音区的演奏。新的弓子不易擦上松香,可用一些碎松香碾压在弓毛上,松香要勤擦,每次不要擦得太多,一般以拉琴二至三个小时后擦一次为宜。 琴托
琴托是垫在琴筒下面的木托,由较重的硬木制作,二胡有了琴托以后,使琴身在腿上更为稳定,大大方便了下把位技巧的发挥并增加了音量。
琴码
琴码是将琴弦的声音传导到琴筒的关键部件,它对发音的好坏、音量的大小起着重要作用。制作琴码的材料很多,几十年来,人们对琴码的制作进行了多种试验,均各有利弊,大都使用枫木和 松节制作的琴码,底部有圆形的或椭圆形的,高度为1厘米,底部宽度为1.5厘米,上部横宽为1厘米。这两种琴码普遍认为发音柔和、音质纯正。当然,二胡发 音的好坏不仅仅取决于琴码,它与琴筒的木质好坏、皮膜的薄厚、松紧、天气的阴晴、空气的潮湿、干燥、冷暖均有直接关系。因此,琴码尽可多备几种(木质、竹 质、骨质、塑料等到以便在不同气候情况下进行调整,至于在何种情况下用何种琴马,需要自己去体验。紧靠琴码的下面,还须在琴弦与皮膜之间塞一小块用绒布或 毡子做的制音垫。 一把二胡的质量优劣,应该从音质和二胡制作的整体工艺两方面来鉴别:
音质方面
普级品要求音量较大,一、二把位无过多的杂音;中级品要求发音较亮,上下把位 比较平均;高级品则要求在各个音区里发音的灵敏度强,声音洪亮,在各音区都能保持 相对的均衡。音响共鸣强,传远效果好。 音色圆润、高音明亮、低音浑厚,没有明显的 杂音。音质的好坏以听觉鉴别。 制作方面
二胡的鉴别
主要部位尺寸要达到要求。琴杆不能过长,否则演奏时不易掌握琴的重心。杆体圆滑、光润而正直,将二胡仰放于桌上,不得有过分的偏歪现象。 琴筒外表应光滑、整洁、美观。筒内壁不得粗糙。厚薄要一致,胶合处紧密无隙。圆形琴筒圆度准确,装饰线条宽窄一致,六方形琴筒的边和角须匀称。 蒙皮要松紧适度,过紧发音硬,过松发音闷。蟒皮的厚薄是关键,以厚薄、鳞花以花纹色泽鲜明的蟒皮为佳。皮质表面处理应显得干净,不应有过多腊,蟒皮表面看 上去有一种透亮的感觉,皮质后面应显均匀白色,特别是高档二胡,是至关重要的,直接会影响到二胡的出声和“前途 擦琴就可以使琴保持清洁了。有时间的话可以在琴身木质表面上些车腊或家具用腊,但一定要擦干净,避免粘手。
二胡
名家名曲
根据时间和作曲家的方式分类:·1920--1940
(刘天华逝世时,在纪念会上有人用这十大二胡名曲标题的首位字联成过一幅便于记忆又颇有意境的挽联:“良月苦独病,烛光悲空闲”)
1950--1959
1960--1969
刘文金:二胡协奏曲《三门峡畅想曲》 (1960,陈钢编曲 )、《阳光照耀在塔什库尔干》、《梁祝协奏曲》 1970--1979
1980--1989
何占豪 :二胡协奏曲《乱世情侣》、二胡协奏曲《别亦情》
1990--1999
黄晓飞:二胡协奏曲《爱河之春》(1997)、二胡协奏曲《长恨歌》、二胡协奏曲《母亲》、二胡与钢琴《怀念》、二胡协奏曲《六月雪》 庐亮辉:《疆风舞韵》
许可:二胡与钢琴《风韵》(1991)、二胡与钢琴《思念》(1993)、《摇篮曲》(1996) 松尾佑孝:胡琴协奏曲《天风爱舞和庵》(1998)、二胡协奏曲《江河云梦》 作曲:梁云江 2000--
刘文金:《二胡套曲——如来梦》 (2002)、二胡与琵琶与乐队《火—彩衣姑娘》( 刘文金曲,二胡:王颖琵琶:邓乐) 刘学轩、《第二二胡协奏曲》、《二胡协奏曲》、《山林之秋》二胡与丝竹室内乐团、《二》低音二胡与南管团、《港都、春花、夜雨》给二胡与民族室内乐 王建民:《第三二胡狂想曲》、《第二二胡狂想曲》
许可:《大莫敦煌》(2004)、《黄沙古道》(2004)
蔡东铧:二胡协奏曲《浮徒》(2007)、二胡与乐队《幽满庭》(2007)、(二胡、中阮、扬琴、打击乐)《三生石》(2007) 王燕樵:二胡、大提琴、钢琴三重奏《阿吐什的朝晨》(2001) 刘文金:《雪山魂塑》
高韶青:《蒙风》(2008)
·改编作品
《查尔达斯》(维多里奥·蒙第)
名家
4教学
当今二胡教学领域两大倾向:一方面是年长的前辈们大多注重传统教学理念。比如,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乃至习琴的风格、 门派、演奏特点等等。笔者在与这些“传统式”接触时,从他们身上体会到中国二胡源远流长的艺术表现魅力,千百年的风土民情归结成弦与手的结合,浓深的内涵 是少数“现代派”所不能及的……
另一方面,随着社会与民族文化的 高速发展,涌现出一批与时代并进的少青派二胡新秀,笔者称之为二胡“现代派”。这些气势旺盛、充满朝气的、且又完全受新时代高速发展的文化社会所陶制的群 体,在学习二胡演奏的过程中,大多表现为思维敏捷、上手快、技术适应性较强。从而就有了:西方乐曲高难度的演奏,在他们手中不在话下...似乎令一些德高 望重的前辈们力所不能及。但是,二胡就是二胡,它绝不是小提琴、 钢琴等西洋乐器。二胡本身之所以能流传发展至今,是它独自的魅力所决定的。千百年的人文、民土风情和沧桑所造就的二胡表现魅力,是同它悠久的历史分不开 的。脱离了传统的宝贵基础,二胡演奏就难免浮华、枯燥,难免暴露音乐理念上的稚嫩性.发展是好的,进步是必然的,发展和进步是针对原有而言的,如果完全脱 了轨,就不是发扬光大,确切的说是“蜕变”。如果认识到了这一点,你就会同时感受到老前辈们的“手上活儿”也是我们力所不能及的呀!只有在立足于传统的基 础上积极的借鉴、中西合理的结合、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才符合二胡演奏艺术发展的必然规律。感。
5世界之最
最大
世界上最大的二胡
一把世界上最大的二胡在津门举办的敦煌国乐展上亮相,让喜欢二胡的乐友们惊喜不已。 这把巨型二胡高4.2米,琴筒直径0.6米,琴身用红木制作,琴筒上的振动膜是一张直径达51厘米的大面积蟒皮。
最小
不足5厘米的袖珍二胡也能奏出美妙音乐。北京市市民王军制作的一
世界上最小的二胡
把长度4.7厘米、重量0.97克的二胡日前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认定为目前(2005年)世界上最小的二胡。 王军高中一毕业就接母亲的班在乐器厂做二胡,至今已经20多年。由于二胡太大,不方便在飞机上携带,一些国外顾客向王军提议能不能做些小点乐器,就这样,2002年,王军开始尝试做小二胡、小琵琶。 “吉尼斯世界纪录的认证用了两年时间,程序复杂。”王军说,最难的一关是吉尼斯需要中国有关测量机构出具这把二胡的重量,可是他跑了好几处都说无法测量这么轻的东西,最后一家打戒指的店才称出这把二胡的精确重量,重量只有一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