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是一位集古典主义大成的德意志古典音乐作曲家,也是一位钢琴演奏家。贝多芬出生在德国波恩,祖籍佛兰德,自幼跟从父亲学习音乐,很早就显露了音乐上的才华,八岁便开始登台演出。1787年以后,贝多芬担起了全家生活的经济重担。1792年,贝多芬在海顿的鼓励与支持下,来到维也纳定居。1797年以后,贝多芬患了耳聋病,病情逐年恶化。26岁时失聪。对一个音乐家来说,再没有比这一打击更沉重的了!但贝多芬最后的晚年是他一生最悲惨、最痛苦的年月,孤寂和贫困的威胁使他穷愁潦倒,孑然一身,1827年3月26日病逝于维也纳。他一共创作了9首编号交响曲、35首钢琴奏鸣曲(其中后32首带有编号)、10部小提琴奏鸣曲、16首弦乐四重奏、1部歌剧、2部弥撒等等。这些作品对音乐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在东亚,贝多芬被尊称为“乐圣”。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Beethoven1770—1827德国著名的作曲家、钢琴演奏家、指挥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他一共创作了9首编号交响曲、35首钢琴奏鸣曲,其中后32首带有编号、10部小提琴奏鸣曲、16首弦乐四重奏、1部歌剧、2部弥撒、1部清唱剧与3部康塔塔。另外还有大量室内乐、艺术歌曲、舞曲。这些作品对音乐的发展都有着深远影响,因此他被尊称为“乐圣”。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出生在德国波恩祖籍佛兰德。自幼跟从父亲学习音乐。很早就显露了音乐上的才华,八岁便开始登台演出。十七岁那年波恩宫廷资助他去维也纳旁听哲学,也就是在这时与莫扎特有了短暂接触。1792年经过海顿的指引再次到音乐之都维也纳深造,艺术上进步飞快。他创作了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英雄》《命运》,《田园交响曲》《合唱》序曲《哀格蒙特》钢琴曲《悲怆》《月光曲》《暴风雨》《热情》《黎明》等等。他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一位颇具创造性的作曲家。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他与海顿、莫扎特一起被后人称为“维也纳三杰”。他和米开朗基罗、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生都经历了各种苦难坎坷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根据他们的人生写成了《名人传》。当贝多芬19岁的时候法国大革命爆发给贝多芬带来自由、平等、博爱的希望。
从1796至1800年整整4年贝多芬的耳朵日夜作响这是耳聋的前兆。贝多芬26岁时也就是1820年听力开始减弱中年失聪。他创作的音乐作品有《月光奏鸣曲》、《C小调第5交响曲》等。
他的九部交响曲全都在维也纳举行了首演式。一八零五年他唯一的一部歌剧创作《费黛里奥》也在维也纳的国家歌剧院举行了首演。贝多芬被后人认为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交响曲作家。他的《英雄交响曲》充满了激情。他的《第九交响曲》取材于德国诗人席勒的《欢乐颂》如今已经成为欧盟的盟歌了。
贝多芬一生坎坷。二十六岁时听力渐渐衰退四十五岁时耳朵完全失聪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但是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在一切进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复辟年代里依然坚守“自由、平等、博爱”的政治信念。通过言论和作品为共和理想而奋臂呐喊,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反封建、争民主的革命热情写下不朽名作《第九交响曲》。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纪启蒙运动和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个性鲜明较前人有了很大的发展。
在音乐表现上他几乎涉及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大大提高了钢琴的表现力使之获得交响性的戏剧效果又使交响曲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革的重要音乐形式。主要作品有交响曲九部以第三《英雄交响曲》第五《命运交响曲》第六《田园交响曲》第九《合唱交响曲》最为著名歌剧《费黛里奥》等。
贝多芬于1770年12月16日出生于德国波恩的一个贫穷的家庭。贝多芬的父亲是当地宫廷唱诗班的男高音歌手,他是一个碌碌无为、嗜酒如命的人。他的祖父是波恩宫廷乐团的乐长,母亲是宫廷大厨师的女儿,一个善良温顺的女性,婚后倍受生活折磨,在贝多芬17岁时便去世了。贝多芬是7个孩子中的第2个,因长兄夭折而亡,贝多芬因此成为了长子。在大部分时间里,他的父亲都喝得大醉,从没对家庭和和气气过,甚至连家人们是否有足够的吃穿都从未过问。起初善良的祖父还能使这个家庭免受太多的苦,反过来他最大的孙子的音乐才能也使老人感到莫大的欣慰,还把自己的名字给了他。但是当小贝多芬3岁生日时祖父就去世了。贝多芬的父亲常把孩子拽到钢琴前让他在那里艰苦地练上许多小时,每当弹错的时候就打他的耳光。
邻居们常常听见这个小孩子由于疲倦和疼痛而抽泣着睡去。不久一个没什么水平的旅行音乐家法伊弗尔来到这个市镇被带到贝多芬家里。他和老贝多芬常常在外面一个小酒馆里喝酒,一直喝到半夜,然后回家,把小路德维希拖下床开始上课,这一课有时要上到天亮才算完。为了使他看上去像一个神童父亲,于是谎报了他的年龄。在他八岁时把他带出去当做六岁的孩子开音乐会。但是天下哪有后天培养出来的神童,尽管费了很多事,老贝多芬始终没有能够把他的儿子造就成另一个年轻的莫扎特。与莫扎特相比贝多芬的童年太不幸了。莫扎特在童年受到良好的教育,他的练功时间是愉快而安静的,有着一个慈爱的父亲和一个被钟爱的姐姐。而贝多芬则不然,虽然他的演奏赢得了家乡人的尊敬,但世界性的旅行演出却远未像莫扎特那样引起世人的惊叹。
1770年12月16日,贝多芬诞生在波恩市的一个音乐世家。他4岁时就会弹奏羽管键琴,8岁起就登台演出并获得了音乐神童的美誉。10岁时他拜师于普鲁士最著名的音乐教育家聂费。12岁时经聂费的推荐到瓦尔特斯坦伯爵的宫廷乐队充任管风琴师助手,这是贝多芬“音乐仆役”生涯的开始。17岁时贝多芬去拜访音乐大师莫扎特受到热情接待。莫扎特在听完贝多芬弹了几首钢琴曲子后,兴奋地说“各位请注意这位年轻人不久的将来他就会博得世人的称赞!”莫扎特还答应给贝多芬上课。可惜此后两个月贝多芬母亲突然去世。对此,贝多芬父亲意志消沉终日酗酒。贝多芬不得不挑起了养家糊口的重担,再次回到原来的歌剧院当钢琴师。
他的母亲第一次嫁给一个男仆,丧夫后,改嫁给贝多芬的父亲。这种生活剥夺了贝多芬上学的权利。他从小就有音乐天赋使他的父亲产生了要把他培养成为一个像莫扎特那样的音乐神童的愿望,于是从小就逼着他学习钢琴和小提琴。他打骂贝多芬迫使贝多芬从四岁起就整天练习羽管键琴和小提琴。八岁时的他已开始在音乐会上表演并尝试作曲。八岁时贝多芬首次登台获得巨大的成功,被人们称为第二个莫扎特。但是他在这段时期中所受的音乐教育一直是非常凌乱和没有系统的。
十二岁时他已经能够自如地演奏而且拜师于风琴师尼福,开始学习作曲担任了管风琴师尼福1748~1798的助手。就在这时他开始正式跟尼福学习音乐。尼福是一位具有多方面天才的音
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 古尔达演奏乐家,他扩大了贝多芬的艺术视野,使贝多芬熟悉了德国古典艺术的一些优秀范例并巩固了贝多芬对崇高的目的的理解。贝多芬的正规学习和有系统的教养实际上是从尼福的细心教导和培养开始的。尼福还引导他在1787年到维也纳就教于莫扎特 。11岁发表第一首作品《钢琴变奏曲》。13岁参加宫廷乐队任风琴师和古钢琴师。1787年到维也纳后开始跟随莫扎特、海顿等人学习作曲刚开始的时候莫扎特想看看他的能力并让他演奏音乐,莫扎特听过他的演奏之后就预言:有朝一日贝多芬将震动全世界。贝多芬到维也纳不久便接到母亲的死讯他不得不立即赶回波恩。由于家庭的拖累一直到1792年秋他父亲死后他才第二次来到维也纳但这时莫扎特却已不在人世了。贝多芬第二次来到维也纳后很快地便赢得了维也纳最卓越的演奏家特别是即兴演奏的称谓。以后他先跟海顿学习后来跟申克、阿勃列希贝尔格和萨利耶里等人学习。他在波恩通过同知识分子勃莱宁的交往接触到当时许多著名教授、作家和音乐家并从他们那儿受到"狂飙运动"的思潮影响。他的民主思想在法国大革命前几年已臻成熟,但在革命年代中成长尤为迅速。
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进步的思想意识给他了很多启发,从而奠定了他人文主义世界鄣幕--深信人类平等追求正义和个性自由憎恨封建专制的压迫。尽管维也纳古典乐派中的三位著名作曲家所处的生活年代相当接近,但是贝多芬的思想同海顿和莫扎特显然并不属同一个“时代”。海顿一生备受凌辱。他虽也偶尔被激怒过但却总是逆来顺受当时进步的文学思潮和革命情绪,都很少能使他激动,他的音乐同斗争也是永远绝缘的。莫扎特精神上遭受的苦难并不比海顿少,他勇敢于反抗,宁愿贫困而不能忍受大主教的侮辱,但在他的音乐中从那充满阳光和青春活力的欢乐的背后往往还是可以感觉得到一丝痛苦、忧郁和伤感的情绪。
只有贝多芬他不但愤怒地反对封建制度的专制,而且用他的音乐号召人们为自由和幸福而斗争。贝多芬在波恩时期(1782~1792)的创作大都是一些小型的钢琴曲、重奏曲和歌曲等。这一时期可以说他还只是处于创作的准备阶段。他在维也纳最初十年1792-1802的创作比较著名的作品也只有《悲伤》、《月光》和《克罗采》奏鸣曲及《第三钢琴协奏曲》等。但在这期间他对社会与政治诸问题又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也能意识到他要努力探寻的目标。18021812年他的创作进入了成熟时期,这段时间后来成为他的“英雄年代”。
1800年在他首次获得胜利后,一个光明的前途在贝多芬的面前展开。可是三四年来一件可怕的事情不停的折磨着他,贝多芬发现自己耳朵变聋了。贝多芬热爱练习钢琴但是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没有比失聪更可怕的了。因而人们可以在他的早期钢琴奏鸣曲的慢板乐章中理解到这种令人心碎的痛苦。
贝多芬的心无时不充满热情,可是他的热情是非常不幸的,他总是交替地经历着希望和热情、失望和反抗。这无疑成了他的灵感源泉。1801年贝多芬与比他小十四岁的朱列塔·圭恰迪尔坠入爱河,可是不幸的是因为门第的鸿沟迫使两人分手。贝多芬在遭受这一沉重打击之后把由封建等级制度造成的内心痛苦和强烈悲愤全部倾泻在这首感情激切、炽热的《月光奏鸣曲》中。但一年以后也就是到了1802年时朱列塔·圭恰迪尔已另外爱上了罗伯尔·哈伦堡伯爵并在家庭的驱使下于1803年和他结了婚。这是令人绝望的时刻他曾写下遗书。
他从灰暗中走出来写出了明朗乐观的《第二交响曲》。之后贝多芬 雕像更多更好的音乐在他的笔下源源不断的涌现。《第三交响曲》英雄、《第五交响曲》命运、《第六交响曲》田园还有优美动听、洋溢着欢乐的小提琴协奏曲以及绚丽多彩的钢琴协奏曲和奏鸣曲。
贝多芬创作活动的成熟过程表面看来是相当迟缓的但实际上却非常稳固。他三十岁时才开始写第一部交响曲而在象这样年纪的莫扎特已经写了四十部左右的交响曲了。
贝多芬从1796年开始便已感到听觉日渐衰弱,但是直到1801年当他确信自己的耳疾无法医治时才把这件事情告诉给他的朋友。但是他对艺术的爱和对生活的爱战胜了他个人的苦痛和绝望,苦难变成了他的创作力量的源泉。在这样一个精神危机发展到顶峰的时候,他开始创作他的乐观主义的《英雄交响曲》。《英雄交响曲》标志着贝多芬的精神的转机同时,也标志着他创作的"英雄年代"的开始。
贝多芬在维也纳的后一阶段由于欧洲正经历着严重的政治反动时期即梅特涅的反动统治特别的猖獗的时期,他的创作也暂时呈现颓势(1813~1817)。从1818年起在贝多芬一生的最后十年当中(1818一1827)他在耳朵全聋、健康情况恶化和生活贫困精神上受到折磨的情况下仍以巨人般的毅力创作了《第九合唱交响曲》总结了他光辉的、史诗般的一生并展现了人类的美好愿望。 1823年贝多芬完成了最后一部巨作《第九交响曲》合唱。这部作品创造了他理想中的世界。
贝多芬于1827年3月26日在维也纳辞世。死时没有一个亲人在他身旁,但是在同月29日下葬时却形成了群众性的一个浪潮,所有的学校全部停课表示哀悼,有两万群众护送着他的棺柩,他的墓碑上铭刻着奥地利诗人格利尔巴采(1791~1827)的题词“当你站在他的灵柩跟前的时候,笼罩着你的并不是志颓气丧,而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我们只有对他这样一个人才可以说他完成了伟大的事业……。”
贝多芬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伟大作曲家之一,他的创作集中体现了他那巨人般的性格,反映了那个时代的进步思想,它的革命英雄主义形象可以用"通过苦难--走向欢乐通过斗争--获得胜利"加以概括。他的作品了既壮丽宏伟又极朴实鲜明,它的音乐内容丰富同时又易于为听众所理解和接受。贝多芬的音乐集中体现了他那个时代人民的痛苦和欢乐斗争和胜利。因此它过去总是那样激励着人们,鼓舞着人们的斗志,即使在现在也使人们感到亲切和鼓舞。
“交响乐之父”海顿曾是贝多芬的恩师但这对师生之间由于见解不同常常发生不和。海顿十分欣赏贝多芬的才华但无法容忍贝多芬那种大胆的创新精神和桀骜不驯的性格。因此两人的分手是迟早的事情。
美尔策尔1772—1838以发明和制造机械乐器著称于世。1813年秋贝多芬为美尔策尔发明的万能琴即机械乐队写作了一部战争交响曲题为《威灵顿的胜利》或《维多利亚之战》描写同年6月21日英将威灵顿在西班牙北部城市维多利亚大败拿破仑的场景。美尔策尔曾经在温克尔1776—1826发明的基础上创制了今天通用的节拍器。贝多芬首先采用并按照它每分钟所打的拍数来标明自己作品的速度。。
申德勒是贝多芬晚年的密友。
贝多芬不愿做一个客厅里的宠儿他宁愿在自己的住所年轻时的贝多芬能够随己意进进出出、起床、穿衣和吃东西。他喜欢按照自己的兴趣为房间里的琐事瞎忙。有一次为了空气流通和看清窗外的景物他竟特意把窗户砍掉一块。他总是同房东们发生纠葛总是不断地搬家。每当他处于创作高潮时他总是把一盆又一盆的水泼到自己头上来使它冷却直到水浸透到楼下的房间——我们可以想象那房东和其他房客的情绪会怎样有时他搬家搬得是这样的频繁以致他甚至不愿操心把钢琴的腿支上干脆就坐在地板上弹奏它。由于他每次租新房时必须签署一张租契指明租期所以他就常常为四个公寓同时付房租。这无疑使他花掉更多的钱这个本来就没有多少积蓄的音乐家也就变得更加贫穷、更加穷困。
门德尔松曾经将贝多芬的一份手稿在众人面前展示。在这张稿纸上有一处改了又改竟贴上了十二层小纸片。门德尔松将这些小纸片一一揭开发现最里面的那个音符即最初的构想竟然与最外面的那个音符第十二次改写的完全一样。想当初我国北宋文学家王安石曾为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煞费苦心也曾设想过几十种方案才最终定稿。正是由于古今中外的杰出艺术家们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精神才使后人欣赏到如此动人的艺术精品。作曲对于贝多芬而言是一项十分艰苦的工作。他写作歌剧《费德里奥》时为其中的一首合唱曲先后拟定过十种开头。人们熟悉的《命运交响曲》第一乐章的主题动机也曾在他的草稿中找到过十几种不同的构想。贝多芬常常揣着笔记本在散步时也从不忘记将突发的灵感记录下来。
1826年12月贝多芬患重感冒导致肺水肿。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终于咽下最后一口气,原因是他患了肝脏病。在他临终前,突然风雪交加、雷声隆隆,似乎连上天也为这位伟大音乐家的去世而哀悼。贝多芬的葬礼非常隆重,有两万多人自动跟随灵柩出殡,遗体葬于圣麦斯公墓里。而一年之后舒伯特去世。按照其遗愿葬于贝多芬墓旁终生未婚。
伟大的作曲家贝多芬先生,只在人世间停留了57年。一生完成了100多部作品。主要作品有管弦乐几十首,交响曲9部《普罗米修斯的生民》、《爱格蒙特》等序曲钢琴协奏曲5首,还包括另外两首《零号钢琴协奏曲》、《D大调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一首。其他协奏曲5首,钢琴奏鸣曲32首《热情》、《月光》、《田园》、《悲怆》、《黎明》、《暴风雨》等。最为著名小提琴奏鸣曲10首包括《春天》《克莱采》钢琴三重奏12首,包括著名的《大公》以及七重奏等,各类室内乐共70余部,歌剧1部《弗黛里奥》。另有神剧1部弥撒曲2首、歌曲等许多作品。
《月光曲》原名《升C小调钢琴奏鸣曲》又贝多芬名《幻想奏鸣曲》、《幻想朔拿大》创作于1801年接近于贝多芬创作的成熟期。这部作品有三个乐章第一乐章那支叹息的主题融入了他的耳聋疾患忧郁的思绪。而第二乐章表现了那种回忆的甜梦也像憧憬未来的蓝图。第三乐章激动的急板。而这部作品最美丽的便是第一乐章让人想起月光。
这首钢琴曲之所以被称为《月光曲》是由于德国诗人路德维希·莱尔斯塔勃听了以后说“听了这首作品的第一乐章使我想起了瑞士的琉森湖以及湖面上水波荡漾的皎洁月光。”以后出版商根据这段话加上了《月光曲》的标题关于作曲家在月光下即兴演奏的种种传说便流行起来。其实触动贝多芬创作的不是皎洁如水的月光而是贝多芬与朱丽叶塔·圭查蒂1784—1856第一次恋爱失败后的痛苦心情。
朱丽叶塔·圭查蒂是伯爵的女儿比贝多芬小14岁两人真诚相爱因门第的鸿沟又迫使两人分手。贝多芬在遭受这一沉重打击之后把由封建等级制度造成的内心痛苦和强烈悲愤全部倾泻在这首感情激切、炽热的钢琴曲中。所以这首曲子是献给她的。
对于这个作品的解释也许俄国艺术批评家斯塔索夫1824—1906的见解是比较合理的。他在回忆了听李斯特在彼得堡的演奏后认为这首奏鸣曲是一出完整的悲剧第一乐章是暝想的柔情和有时充满阴暗预感的精神状态。他在听安东·鲁宾斯坦的演奏时也有类似的印象“……从远处、远处好像从望不见的灵魂深处忽然升起静穆的声音。有一些声音是忧郁的充满了无限的愁思另一些是沉思的纷至沓来的回忆阴暗的预兆……”。绕着《月光》有一段误传的轶事。上半世纪一位德国音乐评论家发表文章说贝多芬的《升C小调钢琴奏鸣曲》使他联想起“瑞士琉森湖上水波荡漾的月光”。于是精明的出版商即以“月光曲”为标题杜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一天晚上贝多芬在维也纳郊外散步忽然听到琴声而且是他的作品。他寻声走到一幢旧房窗前发现是一位盲姑娘在演奏。他进屋后才知道她非常喜欢贝多芬的音乐。作曲家非常感动在月色辉映下他写下了这首《月光曲》……”。
这个故事纯属虚构。其实贝多芬写作这部作品时正值1801年当时他的耳聋疾患日渐严重失恋的创痛尚未平复在痛苦的心境中他写出了这首钢琴奏鸣曲。
这个虚构的故事后来被应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小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课文《月光曲》。附贝多芬另写有《月光奏鸣曲》但不是人们所指的《月光曲》。
附热情奏鸣曲创作
兴德勒有一次向贝多芬问起《D小调奏鸣曲》作品31之2和《F小调奏鸣曲》作品57号的内容时贝多芬的回答是“请读莎士比亚的《暴风雨》。”因此前者被称为《暴风雨奏鸣曲》而后者则由汉堡乐谱出版商克兰茨1789—1870加上了《热情奏鸣曲》的标题。另一说“热情”的标题是由德国钢琴家、小提琴家、作曲家和指挥家赖内刻1824—1910所加这似乎是没有根据的。“热情”的标题没有贝多芬的认可但用于这部英雄豪迈、气势磅礴的作品是相当恰切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有一次在莫斯科听到俄国作曲家和指挥家多勃洛文1894—1953演奏这首奏鸣曲后说道“我不知道还有比《热情奏鸣曲》更好的东西我愿每天都听一听。
这是绝妙的、前所未有的音乐。我总带着也许是幼稚的夸耀想人们能够创造怎样的奇迹啊”1870年十月三十日巴黎在普法战争中已经被普鲁士军队包围三个多月了。设在凡尔赛的普鲁士国王威廉的大本营里铁血宰相俾斯麦正同法国资产阶级政府首脑梯也尔谈判停战条件。这天晚上曾任德国驻意大利大使的格台尔在凡尔赛的一架破旧不堪的钢琴上为俾斯麦演奏了《热情奏鸣曲》。俾斯麦听了最后一个乐章后说“这是整个一代人斗争的嚎哭。”他是从一个嗜血成性的野心家立场来领会贝多芬的“热情”的。他曾说过“要是我能常听这个曲子我的勇气将不会枯竭”因为“贝多芬最适合我的神经”。贝多芬在1801年六月二十九日说过“我的艺术用以改善可怜的人们的命运。”贝多芬如果地下有知听说他的音乐为俾斯麦利用他一定是死不暝目的。
瓦格纳称贝多芬的《第七交响曲》为“舞蹈的极致”、“最高形式的舞蹈”、“按照理想形式的身体运动的最妙的体现”。1938年俄国舞剧编导马辛把这部交响曲编成了芭蕾舞用来表现一个寓言式的故事情节——世界的创造和毁灭第一乐章创造——在创造精神的指引下混沌世界变成了植物和动物的有秩序的住所。出现了男人和女人还有危险的蛇。第二乐章大地——地球上出现了憎恨和强暴。一群男人和女人哀悼着被谋杀的少年。第三乐章天空——天空中的神和女神对大地上的骚乱无动于衷依然尽情欢乐。第四乐章酒色和毁灭——人们沉湎于酒色。神看见他们恶劣地模仿上界的欢乐因为愤怒而用火毁灭了世界。1938年5月这出舞剧由巴西尔的俄国芭蕾舞团在摩纳哥的蒙特卡洛作了第一次演出。
一天贝多芬来到一家饭馆用餐。点过菜后他突然来了灵感便顺手抄起餐桌上的菜谱在菜谱的背面作起曲来。不一会儿他就完全沉浸在美妙的旋律之中了。侍者看到贝多芬那十分投入的样子便不敢去打扰他而打算等一会儿再给他上菜。大约一个小时之后侍者终于来到贝多芬身边“先生上菜吗”贝多芬如同刚从梦中惊醒一般立刻掏钱结账。侍者如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先生您还没吃饭呢”“不我确信我已经吃过了。”贝多芬根本听不进侍者的一再解释他照菜单上的定价付款之后抓起写满音符的菜谱冲出了饭馆。
晚年的贝多芬有一次听到一位朋友弹奏他的《c小调三十二变奏曲》。听了一会儿他问道“这是谁的作品”“你的。”朋友回答说。“我的这么笨拙的曲子会是我写的”然后又补充了一句“啊当年的贝多芬简直是个傻瓜”歌德评论席勒的话完全适用于贝多芬“他每星期都在变化在成长。我每次看到他时总觉得他的知识、学问和见解比上一次进步了。”有一时期贝多芬甚至想毁掉他青年时期所作的歌曲《阿黛莱苔》和《降E大调七重奏》作品20号。这绝不是偶然的像贝多芬这样真可以说是“五十而知四十九之非”了。
贝多芬在18岁时1788年和波恩的勃劳宁一家交上了朋友这一家的女儿埃雷奥诺勒1772-1841和儿子罗伦茨1777-1798跟贝多芬学习钢琴。1792年11月贝多芬离开波恩去维也纳。由于离别前发生了一场争吵贝多芬到了维也纳以后有一年没有和埃雷奥诺勒通过信。1793年他把在维也纳出版的第一部作品其中一部分是在波恩写的题献给了埃雷奥诺勒。这部作品就是以莫扎特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第一幕中费加罗的咏叹调为主题的小提琴和钢琴变奏曲。1793年11月2日贝多芬写给埃雷奥诺勒的信里在谈到尾声中钢琴部分技术艰难的颤音时说“维也纳有些人在晚上听了我的即兴演奏后第二天就会把我的风格上有某些特色的东西记录下来算作他们自己的东西而沾沾自喜。要是我没有看穿他们的这种行径我是不会写这类曲子的。我知道他们的曲谱很快就要出版所以我决定先发制人。但我还有另一个理由我想难倒那些维也纳钢琴家其中有几个是我的死敌。我要用这个来回敬他们因为我料到我的变奏曲将会到处和那些所谓的先生们狭路相逢使他们显出一副狼狈相。”不久以后贝多芬在大庭广众之下演奏了这个曲子显示了他那高超的钢琴技巧。
版权所有:文林影视 QQ:373363317 E-mail:373363317 @qq.com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中山四路81号二栋二楼 渝ICP备13001765号-1 Powered by 重庆网站建设
您是本站 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