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国民族乐器二胡发展的源和流
张攀学
摘 要:本文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介绍了中国民族乐器二胡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并以辩证的发展观,剖析了二胡这种民族乐器创新发展的曲折进程。从而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灿烂辉煌的历史渊源。激励广大青少年为弘扬和继承民族文化传统而努力奋斗。
关键词:奚琴 二胡 发展 创新
一、二胡发展的源头
二胡这种民族乐器植根于中华民族大地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这种被誉为“民乐王子”“东方小提琴”的民族乐器真可谓是源远流长、历史悠久。二胡的前生有三个名称:奚琴、嵇琴和胡琴。奚琴这个名称最早见于公元388年的史籍记载中。当时,我国北方(现今河北张家口一带——笔者注)有一个少数民族叫奚族,史称奚部落。这个少数民族当时还处于奴隶社会晚期,也就是他们发明了这种名为奚琴的乐器。奚部落当时有几十万人,与当时处于中原发达地区的北魏、隋、唐等朝代均有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交往关系。据《魏书·太祖记》记载:奚族源于鲜卑和东胡族。唐玄宗皇帝曾两次以宗室女为公主,和亲到奚部落。这说明唐朝与奚部落的关系是十分融洽的。而作为奚族人喜闻乐见的奚琴传入中原也就是十分自然的事了。关于奚琴是奚部落人发明和创造的这件事,在北宋时期的《乐书》中是这样描述的:“奚琴本胡乐也,出于弦鼗,而形亦类焉,奚落所好之乐也”“盖其制,两弦间以竹轧之,至今民间用焉,”①以上描述一是对二胡的发源地进行了阐述;二是对二胡的结构的质地进行了描述;三是说奚人十分喜好这种乐器。
那么,奚琴为什么又称胡琴、嵇琴呢?而且胡琴这个名称沿用至今。笔者以为:所谓胡琴就是胡人制作的琴。在中国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将地处北方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统称“胡人”。唐朝诗人王昌龄《出塞》中就有“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描述。②“胡马”就是指的北方在马背上生活的游牧民族——胡人。另外,在民间有一种说法:按当时的地域划分,黄河以南称中原,是汉民族的发祥地。黄河以北为少数民族发祥地。中原的汉人称黄河以北的少数民族为胡人,故胡琴因此而得名。嵇琴的名称缘何而来?宋代有位学者叫陈元靓③,他在《事林广记》中有这样的描述:“奚琴本嵇康所制,故名嵇琴。二弦以竹轧之,其声响亮。”笔者以为。这恐为误传。如果说嵇康改进、发展了奚琴是可信的,因他本身善于音律,对古琴研究有很高的造诣,但他绝不是奚琴这种古老乐器的第一发明人。到了宋代,奚琴这种乐器有了更大的发展和应用推广。它已从坊间进入到了王公、贵族,甚至皇室宫廷院内,成为当时上层统治阶段文化娱乐生活的一部分。这时,有位博学多才的音乐理论家陈 在所蓍《乐书》⑥中有这样一段描述:
奚人作琴便马上,
弦以双茧决清壮。
高堂一听风雪寒,
坐客低 为凄苍。
声如洞萧亢如歌,
众音疑似此最多。
可怜繁琐无断续,
谁道丝声不如竹?!
这段描述中,陈 对奚琴优美动听、千变万化的音色进行了绘声会色地描述。可见奚琴在工艺制作方面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奚琴在此以前人们对它的描述均有“二弦以竹轧之”之说,意思是说该乐器一个重要的部件(振动声器——笔者注)是由竹片在两弦间摩擦产生的。而这时有位学者名叫沈括的在其所著《梦溪笔谈》⑥中却有了“马尾胡琴随汉车,曲声犹自怨单于”的描述。这说明了奚琴的重要部件马尾弓产生了!这是一个质的飞跃和突破!此时的奚琴已成为名符其实的弓弦乐器了。
二、二胡的发展流象
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汉民族的文化也是得到迅猛的发展。唐朝的诗歌、宋代的词赋、元代的词牌等文学艺术作品一代一代繁衍生息,欣欣向荣。文学作品的兴旺发达,必然伴随着音乐艺术的发展。工尺谱⑦的问世,为我中华民族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戏剧、戏曲、民歌的发展又带动了作为当时主要伴奏乐器胡琴的制作和推广。到了元代,随着各种地方戏曲、剧种的产生,由胡琴衍化出来的各种乐器已形成为一个拉弦乐器系列。比如当时京剧用的京胡、京二胡;河南坠子的坠胡;广东粤剧的高胡;蒙古说唱的马头琴、四弦琴以及湖南花鼓戏的大胡、潮剧的椰胡等。与二胡发展原理和结构酷似的是中胡、大胡、革胡、板胡和京二胡等。在二胡的发展和广泛运用过程中,也曾经历过一个鲜为人知的“低谷”时期:由于清朝政府长期实行文化专制主义和大搞文字狱,特别是到了嘉庆元年(1776年)以来,由于当时是两个皇帝执政⑧(乾隆皇帝在嘉庆皇帝即位后,仍然控制朝政,嘉庆称父王乾隆为太上皇——笔者注)统治者认为:“二胡”这个名称有隐射两个皇帝同时执政的意思,特别是对这个“胡”字反感,因为中原的汉人称少数民族为胡人,众所周知,清朝是我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二次由少数民族统治的朝代。故当朝的这两个胡人皇帝对京剧中的曲牌“二簧”“哭皇天”深恶痛绝,明令禁止京剧演唱,作为京剧伴奏乐器的二胡的命运是可想而知的。更为滑稽可笑的是:由于二胡是由子弦(外弦)和老弦(内弦)组成的,于是清朝这两个皇帝认为这是反清文人在借物讽今,如果二胡演奏者不小心拉断了琴弦,一旦当局察觉,此人必死无疑,因为这有漫骂和诅咒皇帝“驾崩”的恶意。故一时间,二胡这种乐器成了皇帝“眼中之钉”“肉中之刺”。于是大施挞伐,二胡成了人人谈虎色变的“不详之物”,无人敢与问津。及至到了清朝末年,由于清廷吏制腐败加上外敌侵入,内忧外患连绵不断,这才迫使清朝统治者不得不放弃这些十分牵强和滑稽的罪名,二胡才迎来了另一个发展时期。
三、当代二胡发展态势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国社会处于翻天覆地的变革潮流之中。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中国传统文化也受到了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这时,胡琴的发展经历了一个鼎盛时期,江苏省产生了三位影响深远的二胡演奏家。其一是江阴的周少梅先生⑨他是第一个将二胡这种民族乐器带入学校课堂的音乐老师,他对二胡的制作工艺进行了改进,拓展了二胡的演奏空间和技巧,使二胡这种古老的乐器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和活力,二胡的音色有了很大的提高,原来二胡的拉法与现今京胡的拉法一样,其本不换把。只拉第一把位,弦上没有高低八度之分。周少梅先生将二胡的把位上升到三个把位,使二胡对音乐语汇的表现力空前丰富。其二是刘天华先生⑩,他是周少梅先生的嫡传弟子,他全袭了周少梅先生的演奏技巧,并且将西洋音乐现论与中国传统音乐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是将二胡教学第一个带入高等学府的人,也是把二胡带到音乐会上独奏的第一人。他将二胡的把位由传统的三把位延伸到第五把位,极大地拓展了二胡的演奏空间和表现力。他一生创作了十首二胡独奏曲,至今在中国舞台上广为流传《病中吟》、《良宵》、《空山鸟语》等著名乐曲成了不朽的名曲。刘天华先生是我国音乐史上专业二胡学派的奠基人,是民族乐器的革新者,他对中国民族音乐事业的振兴与发展作出了不朽的贡献。第三人是无锡的华彦钧先生(一名瞎子阿炳,盲人音乐家——笔者注)11,他本是一街头艺人,由于他一生命运坎坷,他的著名乐曲《二泉映月》、《寒风春曲》和《听松》深刻地揭露当时社会的腐败黑暗和下层人民的悲惨境遇,他是一位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现实主义音乐家,他的著名乐曲《二泉映月》成了当今世界名曲和不朽之作,不仅为世人瞩目而且深深地打动了无数人。日本著名音乐家、指挥家小泽证尔在听完《二泉映月》的演奏后,凄然泪下,十分崇敬地说:“这种音乐是要跪下来听的。”
四、中国二胡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当前,二胡已成为一种世界性乐器,堂而皇之地走进了维也纳金色音乐大厅演奏。西方人称中国二胡为东方小提琴,据资料统计,中国有不下100万人是二胡的爱好者。在世界有华人的地方都有二胡那优美动听的声音,甚至在没有华人的地方也有二胡爱好者。我们欣喜地看到:二胡已成为民乐、管弦乐合奏中的主打乐器,在一些大型音乐会的舞台上,二胡已占有“半壁江山”。二胡这种古老的民族乐器经过世世代代音乐爱好者和专业工作者的不断创新和改进,已从传统的伴奏乐器逐渐发展成为独奏乐器和大型乐团的骨干乐器。在中国民乐的绚丽舞台上,拥现出了许多著名的二胡演奏家和作曲家。如宋飞、严洁敏、闵惠芬、陈跃星、江建华、王国潼、赵含阳等。刘文军、曾加庆是当代著名的二胡作曲家,其作品《豫北叙事曲》、《三门峡畅想曲》、《山村变了样》、《赶集》等成了许多二胡演奏家和二胡爱好者趋之若鹜的名曲。被选入了高等学校民乐教材。1963年上海二届“音乐之春”音乐会上,王国潼对《三门峡畅想曲》的演奏,将二胡的各种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在二胡的演奏技巧创新上还要提及一位军旅二胡演奏家陈跃星,他的一曲《战马奔腾》将二胡的演奏技巧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创新,通过他娴熟的技巧和大胆创新的演奏使众多的二胡爱好者耳目一新,“大起弓”、“弹轮弓”、“双弦快速抖动弓”等,使不少二胡爱好者争相效仿。今天,二胡已成为我国艺术百花园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二胡的发展潜力量无可艰量的,它将向着更高,更辉煌的目标前进。
参考文献:
1、《中国民族》杂志2010年第1期,董建辉:《二胡的前身后世》
2、Aimme博客,《二胡的历史》
3、《大舞台》2010年第6期,张韦:《二胡在民乐中的地位》
4、LiLiteey的角落,《聊聊二胡发展史》
注释:
① 《乐书》作者陈 ,全书长达二百卷,100多万字,是我国音乐史上第一部大型音乐理论专著。也是对北宋以前音乐理论的一次历史性总结。《乐书》详细记载了宋以前的乐器、乐制、歌舞、杂乐等,收录了“三礼”等十部儒家经典著作中的有关音乐文字部分。并对之训义,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由于《乐书》保存了大量的古代音乐文献资料,它对研究古代音乐的发展脉络,尤其是北宋音乐的状况,是必不可少的文献资料。
② 王昌龄——字少伯,盛唐著名诗人,约生于武则天圣历元年(689年),约卒于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年),籍贯:一说山西太原,二说京兆。王昌龄出身贫寒,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开元二十二年改任汜水县尉,再迁为江陵丞。他一生写了许多著名七绝诗。如《出塞》、《从军行》、《长信秋词》、《西宫春怨》等脍炙人口、感情深沉的佳作。成为千古绝句。王昌龄的卓越才华为后人称道,喻为“七绝”圣手。
③ 陈元靓——生卒年代不详。南宋末年生于福建崇安。平生著有《事林广记》、《岁时广记》、《博闻录》等书。内容覆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诸多领域。是宋末元初不可多得的文人才子。
④ 嵇康——生卒年代不详,三国时魏末文学家、思想家与音乐家,竹林七贤之一。字叔夜,与魏宗氏通婚,拜中散大夫。世称魏中散。他是魏晋时期玄学代表人物之一。善于音律,对古琴很有研究。他还创作(一说记录)了古琴曲《广陵散》,成为我国十大古琴曲之一,喻为千古绝唱。
⑤ 陈 ——生于1064年,卒于1128年,字晋之,福建清县人,宋绍圣元年(1094年)中进士,官至礼部侍郎。所蓍《乐书》二百卷,近100万字,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参见注释①)
⑥《梦溪笔谈》——作者沈括(公元1031——1095年),全书包括《笔谈》、《补笔谈》、《续笔谈》三部分。《笔谈》共二十六卷,分为十七门,依次为“故事、辩证、乐律、象数、人事、官政、机智、艺文、书画、技艺、器用、神奇、异事、谬误、讥谑、杂志、药议”。《补笔谈》三卷,包括上述内容中十一门。《续笔谈》一卷,不分门类。全书共六百零九条。内容涉及天文、历法、气象、地质、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农业、水利、建筑、医药、历史、文学、艺术、人事、军事、法律等诸多领域。在这些条目中,属于人文科学的例如人类学、考古学、语言学、音乐学等方面的,约占总数条目的18%;属于自然科学方面的,约占总条目的36%,其余为人事资料、军事、法律及杂文轶事等约占全书的46%。
沈括——(详见注释6)
⑦ 工尺谱——是中国民间传统的记谱法之一。因用工、尺等字记写唱名而得名。它与许多重要的的民族乐器的指法和宫调系统紧密联系,在民间的歌曲、曲艺、戏曲、器乐中广泛应用。工尺谱最初可能是由管乐器的指法符号演化而成。由于其流传的时期、地位、乐种不同,因而所用音字、字体、宫音位置、唱名法等各有差异。近代常见的工尺谱,一般用合、四、上、尺、工、凡、六、五、乙等字样作为表示音高、唱名的基本符号。可相当于sol、la、si、do、re、mi、fa(或升Fa)Sol、la、si。同一音名高八度,则可将谱字的末笔向下撇,如凡、工等。若低两个八度则末尾双撇,如上。若高两个八度则末尾双挑或加偏旁“彳”,如上。
⑧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享年八十九岁,执政在位六十年(1736——1796年)葬于河北裕陵(今河北省遵化市西北),为清人入关后的第四位皇帝。
嘉庆皇帝——爱新觉罗 琰,乾隆三十八年(1733年)密建为皇储。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被封为嘉庆王。乾隆六十年(1795年9月)立为皇太子,1796年正月初一即位。其后朝政仍被乾隆控制。嘉庆四年(1799年)乾隆驾崩,嘉庆始得亲政,开始了长达二十五年的统治。
⑨ 周少梅——(1885——1938年)江阴顾山人。其父周静梅是当地的“琵琶圣手”,其兄协卿也是演奏民族乐器的能手。在父兄的指导和熏陶下,周少梅很快就学会了多种民族乐器,随着年龄的增长,技艺不断提高,很快就成为了方圆几十里的著名乐手了。在他二十岁时,被聘为家乡小学国乐教员,这是民间音乐第一次登上学校讲坛。他是著名的二胡演奏家、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也是刘天华先生的老师。
⑩ 刘天华——(1895——1932年)原名寿椿,半农二弟。中国现代民族音乐事业的开拓者、作曲家、演奏家、音乐教育家。中国现代民族音乐的一代宗师。他在我国音乐史上第一个沿用五线谱记录整理民间音乐,大胆借鉴“西乐”改进“国乐”。他不仅创作了《病中吟》、《良宵》、《空山鸟语》等十首不朽名曲,而且他是我国现代音乐史上专业二胡学派的奠基人,他第一次把二胡、琵琶等民族乐器纳入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将传统二胡的三把位延伸至五把位。使二胡的音乐表现力达到空前未有的境界。赋予这科古老的民族乐器新的生命和活力。
11 华彦钧——(1893——1950年)盲人音乐家、作曲家,又名阿炳,他一生命运坎坷,多有磨难,他的著名乐曲《二泉映月》震撼了世界乐坛,成为著名的世界名曲,一生中创作有《二泉映月》、《寒风春曲》和《听松》,另有三首琵琶独奏曲。